随着贸易市场的不断开放,在对外贸易中合同诈骗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一些不法分子以口头协议或非法合同的方式从事着非法活动,谋取额外利益。以合同为欺诈手段,诱使他人上当受骗,已经成为买方(卖方)在贸易活动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因此,我们必须保持警惕,在交易前先依法订立买卖合同。
广义的合同欺诈是以订立合同为手段,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合同欺诈的行为表现为合同当事人一方为了获取非法利益,故意捏造虚假情况,或歪曲、掩盖真实情况,使相对人陷入错误认识,并因此作出不合真意的意思表示。司法解释为"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
合同欺诈行为具有二重性:(1)一方面行为人的行为表面上是合法的,行为人通过订立、成立、履行合同行为使自己的行为合法化;(2)另一方面行为人的行为本质是非法的,行为人的行为破坏了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使相对人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合同欺诈行为的二重性使合同欺诈行为成就的合同在法律上是一个矛盾体,从而使其成为利用合同从事违法活动的一种典型的违法行为。
合同欺诈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根据其性质不同,合同欺诈包括两种,即民事欺诈和刑事意义上的欺诈。
认识上,人们对合同欺诈行为易产生混淆,如合同欺诈与合同诈骗犯罪相等同。合同民事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或误导对方基于此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以签订合同达到欺诈的目的。
合同欺诈不同于合同纠纷,两者的区别主要是看行为人有没有骗取他人财物、非法占有财产的目的,客观上是否采取了欺骗手段,有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不是唯一的标准。
区别一:行为人明知自己没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或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意愿,签订合同只是为了达到占有对方财物的目的,这就是合同欺诈行为;如果具有履行合同的诚意,只是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由于客观原因或主观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履行能力,虽经过努力仍不见成效的,则按合同纠纷处理。
区别二:合同签订时和合同签订后行为人具有履行能力,但却虚构事实或制造借口,故意不履行合同,以达到占有对方财物的目的,构成合同欺诈;如果当事人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工作失误而给对方造成损失,应按合同纠纷处理。
Q1: 什么是合同欺诈?
A1: 合同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或误导对方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从而达到欺骗对方的目的。
Q2: 合同欺诈和合同纠纷有什么区别?
A2: 主要区别在于行为人是否有骗取他人财物、非法占有财产的目的,是否采取了欺骗手段。合同欺诈存在非法占有的目的和采取欺骗手段,而合同纠纷则是双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问题。
Q3: 如何识别合同欺诈行为?
A3: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1)行为人是否明知无法履行合同但仍签订;2)是否存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行为;3)是否有非法占有对方财物的目的。
Q4: 发现合同欺诈应该如何维权?
A4: 发现合同欺诈行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要求对方纠正虚假陈述;2)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3)可以向有关部门报案寻求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