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亚马逊频频出现封禁中国卖家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究竟亚马逊为何采取如此"严厉"的措施?中国卖家的处境又如何?本文将从算法、供应商逻辑等角度,深入剖析亚马逊大规模封店的背后原因,并探讨跨境电商行业的出路。
因为封号冻资事件,亚马逊今年一直被热搜。所以导致整个跨境电商笼罩的信息一直是今天这个大卖关了,明天那个大卖裁员了。特别是在一些自媒体流量吞噬下,行业似乎就没有一些积极事件发生。
这里面比较关键的信息不对称是亚马逊到底封了多少个中国店铺?据披露,过去5个月,亚马逊关闭了约600个中国卖家品牌销售权限,涉及品牌数约3000个,包括一些大卖家。这些卖家都有多次、反复、严重滥用评论行为,以及有许多其他违规行为。
对于严重依赖亚马逊的卖家来说,损失确实不小。比如曾经的华南城四少之有棵树,被封掉店铺340个,冻结资金1.3亿元。直接导致员工离职一半,收入下滑一半,净亏损超7亿元。
那么,亚马逊这次封店力度和强度为什么这么大?背后让我们真正反思的又有哪些?
事实上,行业内都知道一个潜规则。就是亚马逊每年固定有两次账号扫荡,一次是在7月左右的会员日(Prime Day),另一次是在圣诞节的前2个月。
但技术一直在进步,直到今年开始成熟许多。加上亚马逊改变了规则,不再是按照店铺逻辑评判,而是按照品牌维度逻辑。只要算法识别出有问题的品牌,也超过了一定比例,旗下店铺一律关停。
此外,亚马逊新任CEO安迪·杰西(Andy Jassy)此前是亚马逊云计算CEO,这也证明亚马逊作为一家数据驱动公司,对于平台数据真实度的保护更加重视。
亚马逊把平台上所有卖家视为供应商,自己相当于一个零售商。也就是说,卖家在亚马逊上的所有数字资产都归属亚马逊。一旦发现卖家可能对顾客造成伤害,亚马逊就会先把资金冻结,以应付后续会不会因为起诉承担连带责任。
所以,在亚马逊开店,其实不是自己在卖货,而是卖家给平台供货,平台再帮忙卖货。亚马逊不是行政和司法机构,没权力冻结资金和货,但就因为亚马逊的供应商逻辑,只要违反了供应商规则,就得从名录里踢掉。
对于整个跨境电商行业来说,现在正处于早期阶段,需要重构行业意识,找到细分的垂直品类深耕,引入高素质技术人才,善于借助资本力量等。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亚马逊的供应商体系下,打造出有竞争壁垒的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