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邦原创】去年,是跨境电商与旧有粗放模式告别的一年。行业之大变革,催生了跨境DTC品牌的爆发,PatPat、Cupshe等中国的跨境DTC出海品牌融资不断,海外的DTC品牌更是扎堆上市,仅在2021年前三季度,就有19家海外DTC品牌上市。
但事实上,繁荣之下,一些海外的DTC品牌先行者却出现增长放缓的情况。比如,2021年11月,床垫品牌Casper以3.08亿美元卖身退市,眼镜品牌Warby Parker也出现亏损。
根据零一创投的调研,过去海外很多DTC品牌虽陆续上市,但上市后的股价表现平平,疫情来临后,有数个知名DTC品牌应对乏力,营收下降。
这一现状对中国的DTC品牌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近两年,美国市场迎来DTC品牌接连上市的"繁荣景象",中国的DTC出海品牌也进入一个融资不断的爆发潮。但兼具"高盈利"和"品牌力"的企业为数不多。品牌出海,难度有这么高吗?
去年,DTC品牌出海模式之所以突然火爆,一个重要的背景是,在亚马逊封号潮之下,该模式为众多跨境卖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解决方案,商家们寄希望于它能解决没有品牌力、没有用户数据、利润薄的问题。但事实上,如今大多入局者仍会受困于看似较高的成本以及不可预估的风险,而这也源于中国品牌出海的旧有逻辑。
如今,无论是Anker坚持的产品为王的长期主义,还是SHEIN的极致供应链和品牌营销能力,都被视为跨境电商品牌出海的行业圭臬。尽管前者是通过在亚马逊起跑成为全球化品牌,后者则是真正意义上通过独立站路径、App成为全球化品牌,但无可否认的是,即便起飞路径有所不同,却都诠释了DTC品牌模式的真正含义,且冲破了旧有的贸易型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