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体系的演变与挑战
国际贸易体系始终充满争议,在其演进过程中,既有各个国别的自身利益,也涉及到经济学的理论。国际贸易体系以前稳定了二三十年,现在不稳定了,可以考虑什么样的对策,有什么前景?
本文为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2018年6月14日应邀在上海科技大学所作的讲座,彼时正值特朗普政府即将发起第一轮对5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之前。在如今全球贸易体系在新冠疫情受到冲击、中美贸易关系仍受冷战思维干扰的背景下,回顾贸易体制的演变具有现实意义。
国际贸易体系是经济学非常老的题目,国际贸易理论也不是特别深奥的理论。亚当·斯密讲到自由贸易对大家的好处。然后就是李嘉图。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是反复引用他的说法,马克思也亲自引用过。
比较优势理论对自由贸易理论的新贡献是在哪里?自由贸易是指对在这个体制里的一些国家都有好处。比如中国在跟周边国家或者和其他一些国家打交道的时候,经常说,我们有优势互补,所以贸易对大家都有利。李嘉图实际上又往前走一步。他说,如果没有优势互补,你们这两个国家,特别是邻近的,尺寸比较小的那种国家,自然资源禀赋都差不多:你要说你有什么矿,它也有什么矿;要没有大家都没有。劳动力的成本也都差不太多。这样是不是还有比较优势呢?他的结论是,即便是这种情况下,通过国际贸易分工,一个国家侧重于生产一样,另一个国家侧重于生产另外一样,每个国家都在它的专业上有了深化,然后生产上也有了规模效益。哪怕是任意分工的做法,然后开始进行贸易,也是对两家都有利的。
二战之后的国际经济贸易秩序实际上是在多种力量的角斗中逐步形成的。也就是说,当前看到的近二三十年的稳态,实际上是以前这几大流派、几大路数,在实践中角斗,在理论上也角斗,败的慢慢淡出后形成了现在这样一个多边体制。
在二战结束以后的大约二三十年的过程中,有四种主要的实践:
1. 关贸总协定(GATT)
参加国主张依靠市场配置资源,贸易要自由化,关税要逐步降低。
2. 经互会(CMEA)
由前苏联、东欧国家主导,依靠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斯大林政治经济学,强调国内的中央计划分工。
3. 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
由发展中国家主导,认为贸易条件不平等,要求建立南北贸易新秩序。
4. 中国的自力更生和贸易最小化
中国强调自力更生为主,国际贸易不管好还是不好,反正不参与。
对这些基础理论和贸易主张最大的冲击来自于亚洲"四小龙"的出现。他们实行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功,颠覆了过去的理论。这加速了关贸总协定向WTO的演变。
WTO的成立为多边贸易体系提供了新的框架,但多哈回合谈判至今陷入僵局。近期出现了诸如TPP、TTIP等区域性贸易安排,体现了自由贸易体系缺乏有效的多边决策机制。
在中国加入WTO的谈判过程中,中国领导人深入研究了比较优势理论和博弈论,明确了要摒弃零和博弈,建立win-win的思维。赫克歇尔-俄林定理表明,生产要素价格的均等化趋势将推动落后国家的追赶。
当前美国政府的贸易政策似乎缺乏成熟的理论基础,突出了实用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特朗普政府的目标函数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简单追求福利最大化,而是把"让美国再次伟大"作为优先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需要审慎管控对美贸易,并更好地发挥自身在多边贸易规则塑造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