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肆虐下,口罩、酒精洗手液等医疗物资成为稀缺品。一些第三方卖家利用这一机会大量囤货,并在电商平台上高价销售,引发了争议。亚马逊等电商平台纷纷出台措施应对价格炒作行为,而卖家却认为自己在为市场和公众提供服务。这种矛盾如何化解?
从"一夜暴富"到"只富一夜"
3月1日,美国出现了首例新冠病毒死亡病例。接到这一消息后,马特·科尔文和诺亚·科尔文兄弟开始大量囤积洗手液。他们在田纳西州和肯塔基州的超市疯狂扫货,最终积累了上千瓶洗手液和除菌湿巾。
当马特将300瓶洗手液放上亚马逊售卖时,商品立即被抢购一空,价格在8到70美元之间。但第二天,马特发现自己的商品被亚马逊强制下架。事实上,亚马逊和eBay都对此类行为采取了应对措施,有的卖家直接被取消了资格。
"买不到"与"卖不出"
在电商平台出台限价措施后,一些消费者在网上买不到所需的消毒产品,而科尔文兄弟囤积的1.77万瓶洗手液也卖不出去。
《纽约时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亚马逊第三方卖家,发现在3月初,有上千人进行过大规模囤货,试图从中获利。
这些第三方卖家主要采取"线下套利"的模式,即从线下便利店等渠道大量收购,再在电商平台上高价销售。疫情爆发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商机。有些卖家表示,当看到热门关键词时,就知道该囤哪些货物。
电商平台指责"价格欺诈"
面对消费者的投诉和监管部门的批评,亚马逊等电商平台对这类行为采取了强硬措施。亚马逊表示,已经终止了一些有价格欺诈行为的商家账户,并希望与地方检察机构合作,起诉不良商家。
对此,这些第三方卖家却认为自己并未做错。他们认为,自己的做法只是在资源二次配置,满足了市场需求,应当获得合理报酬。但监管部门显然不认同这一说法,并开始对相关行为展开调查。
综上所述,在特殊时期,电商平台如何平衡消费者利益和第三方卖家诉求,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