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智慧海关建设不断推动进出口监管高质量发展,行业内的关务从业者有哪些观察和思考呢?链链知迅特邀资深关务顾问张延伟先生分享他的观点和建议。
从事关务工作的朋友都知道,在国家机构改革的相关部署后,在2018年,海关和原检验检疫进行了有效融合,成立了新的海关。与此相适应的海关内部也同时进行了机构的重组,设立了海关总署风险管理司,同时在上海、青岛和黄埔分别设立了风险防控局以及在全国42个直属海关设立了风险防控分局,负责统筹相关业务方向和相关领域的业务风险防控职责。
风险管理司工作职责:
1、拟订海关风险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承担组织海关风险监测工作,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风险监测预警和跟踪制度、风险管理防控机制。
2、协调开展口岸相关情报收集、风险分析研判和处置工作,研究提出大数据海关应用整体规划、制度、方案并组织实施,定期发布口岸安全运行报告,指挥、协调处置重大业务风险和安全风险。
其中:
总署风险防控中心(青岛)业务范围是海运大船货物。
总署风险防控中心(黄埔)业务范围是陆运、小船货物,特殊区域、加工贸易。
总署风险防控中心(上海)业务范围是空运货物、报关单安全准入风险参数设置、对接各税收征管中心。
观察分析
在了解风险管理司相关职责后,笔者将结合实务,浅谈海关改革后的智慧海关时代,企业关务应如何开展风险防控。笔者认为主要从"人的能力及地位提升和信息化技术应用"两个方面切入。
通过各地海关官网政务公开信息,汇总近期的稽、核查案件显示,99%企业的违规行为都是没有主观故意的,绝大多数都是程序性的违规,非主观故意的行为其实都是可以避免的。
在2017年前,海关更多依赖的是对申报数据的审核,而现在这种依赖性在逐渐的降低。
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已经渗透到我们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海关作为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比较早的国家机关,其大数据和智慧监管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现在的海关稽、核查是非常精准的稽、核查。所以大家普遍感觉"海关最近管得越来越紧,管得越来越严,同时也管得越来越准"。
那么,在海关监管更精准的情况下,企业的关务风险防控从哪些方面改善提升?生产型企业和报关代理企业有何不同侧重?
生产型企业着力提升关务人员地位
任何事情在源头上不合规,靠后续的环节来纠偏,来弥补源头的缺陷,这个成本是非常高的,很多企业开始重新定义和认识关务合规对企业的极大重要性。
从这个方面上看,生产型企业高度重视关务,也就一定程度上高度重视关务人员,笔者认为,企业关务人员的地位和能力水平也决定了这个企业的关务风险防控水平。
要提高关务风控能力,首先要重视关务人员价值,一个企业拥有高水平的关务人员会给企业带来高质量合规的价值,其二,高水平的关务人员除了关务知识与技能外,还需熟悉企业货物流、资金流、贸易流的管理和风险控制。
报关代理企业"两重要"
对专业代理报关企业而言,发展的方向就是要与时俱进,对标学习像KPMG、EY、PWC这样的咨询类、旗舰型、标志性的企业。笔者认为有两点比较重要:
一是报关企业一定要融入到自己的客户群体的业务中。
不能被动地接受企业的单证,然后按照海关的要求,重新再整合一遍在单一窗口提交,这种从数据到数据,从单证到单证的服务太表面化,这不满足委托企业整体性的合规性、相符性要求。作为一家专业的关务公司,应该是从被动的接单到主动的融入,至少是从生产、组织、备料、销售环节上一定要深入的去了解,这样才能能够提供更加专业的合规服务。笔者也就认为,一个报关企业的报关人员如果没有生产性工贸企业经验,就比较难提供与时俱进的合规服务。
二是加强信息化的建设,不断升级。
信息化建设现已是所有报关企业的重要事项。但信息化合规建设永远在路上,要跟随单一窗口、海关的各种法律法规推出的节奏,定期在系统中做卡控,这样报关企业就可以从价格竞争逐渐上升到服务水平的竞争,从单点解决问题到整体合规服务的方向提升。
以上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看法,针对不同企业如何做好关务风险防控这一话题,各位读者如有不同见解和看法,欢迎评论留言与笔者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