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中,外贸出口面临着诸多挑战。买卖双方通常无法面对面交易,交易周期长、成本高、中间环节多等特点导致了较大的风险。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贸易惯例的完善,这些难题正得到逐步解决。
1. 通常买卖双方互不见面。通过电话、传真、邮件等形式商定交易。幸好,电脑与互联网的发达使这一过程变得越来越简单易行。通过网站、电子邮件、QQ或MSN即时聊天软件、数码照片、摄像头等途径,我们可以轻易地交流,展示产品,讨价还价,就像大家坐在会议桌旁一样。
2. 交易周期很长。假设一批货物从宁波运到伦敦,通常采用最合算的方式,即装在集装箱里由远洋货轮从宁波港口运到伦敦港口(假如某一方不是海港的话,还得加上部分铁路或公路运程)。这一过程目前单是海路就需要25天左右,加上备货、卸货和内陆运输的时间,往往在一个月以上。因此,现在磋商的往往是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以后买家才能收到的货物。相应的,卖方收回货款的时间也需要大致时间。事实上,对于一些季节性强的农产品或针对性强的节日消费类产品,通常会提前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磋商,订立长期交货的合同。
3. 交易成本高。即便是海运,费用依然很高。一个集装箱货物(大约30个立方米或20吨)的海运费,从宁波到伦敦大约需要1万元人民币以上。遥远、偏僻或港口规模较小的地区价格更高。此外,尚需一些用于办理进出口手续的费用,用于结清货款的银行费用,而这些费用常常是固定的,与交易量没有太大关系。这样的方式,对于小额的交易显然是不合算的。为均摊费用,交易量大显然比较合算。这也是国际贸易的一个特点——量大。国际贸易货物多为大宗批发,常常以"集装箱"为交易量单位。
4. 中间环节多。货物从宁波直到伦敦,中间会经过多个环节。比如很多商品出口前必须强制检验,由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操作;要向管理进出口的买卖双方的海关申报;要通过远洋海运公司运输;要通过银行收取货款;要向税务机关纳税;同样我们国家还特别对外汇进行管制,归属国家外汇管理局通过外汇收支申报审核的方式统一管理。
为解决这些难题,国际贸易行业制定了贸易惯例与协定,包括货物的国际通行质量标准,价格计算,买卖双方责任与权力等,以期最大程度地保障贸易秩序。银行业、国际货运业、保险业等也有非常成熟完善的协同操作。此外,采用简化实物转运的方式,让货物只经过工厂——装货码头仓库——卸货码头仓库——客户这四道环节,可以大大降低运输和仓储费用。
连连国际平台支付业务立足跨境业务全链路场景,不仅能帮助平台业务客户适应并满足相关监管对于贸易背景的审查及配套的申报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