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政策的持续推进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海关管理正朝着智慧化的方向发展。本文探讨了中国海关在打造"智慧海关"方面的最新举措和成果,包括优化通关流程、提高物流效率、增强监管智能化等,希望为企业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通关体验。
原标题:智慧海关促物畅其流
经济日报记者 纪文慧
"60万余家外贸经营主体迎来通关利好。"在日前举行的海关总署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综合业务司副司长林少滨表示,今年智慧海关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将重点建设智慧海关业务流程体系、大数据池、参数库等九大标志性工程,在更好维护国门安全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
"当前阶段,外贸发展有需求、科技进步有支撑、海关发展有期待。"林少滨告诉记者,我国海关监管货物量大、场景丰富、模式齐全,有条件也有责任把体量优势转化为智慧实践优势,以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为核心,加快智慧海关建设,促进全球贸易更加通畅、更加便利、更加安全。
我国是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海关是国际贸易物流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海关职责范围广、监管链条长、监管对象多元,维护国门安全面临较大压力和挑战。同时,外贸企业对最大程度通关便利、降低贸易成本、保证进出口质量等方面有迫切需求,对监管效率、专业执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智慧海关旨在实现物流通畅、监管无感,更好帮助企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海关总署综合业务司副司长杜宏伟介绍,智慧海关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具体从三方面入手丰富涉企服务内容。
一是业务办理更便捷。在持续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一站式办理"工作机制,整合跨条线、跨部门业务办理流程,将服务功能逐步拓展到国际贸易全链条。此外,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从企业视角构建"单一窗口—企业工作台",平台个性化推送便企惠企政策。
二是物流运输更高效。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方式,把促进跨境物流畅通的支持举措再升级,依托"单一窗口"推动口岸物流信息联通共享,为畅通国际物流大通道提供助力。各地海关围绕上述内容正在开展积极实践。
三是海关监管更智能。一系列科技成果陆续得到应用,如在自动化码头实现无人装卸、无人驾驶运输,以及试点"智慧属地查检监管"依托远程信息化平台,利用北斗卫星定位、AR眼镜、智能识别等技术提高货物周转效率。
"如果把智慧海关比喻成机器人,大数据及AI使智慧海关有了强大的大脑,智能装备就是智慧海关的四肢。"海关总署科技发展司副司长陈宗旺表示,新技术的应用为海关监管服务注入新动能。
总的来说,2023年是智慧海关全面建设实施的关键一年。海关将在制度创新、模式革新、流程优化等方面深入推进,同时也会不断补充新项目、增设新场景,以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业务变化和科技创新,为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通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