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zada 成立于2012年3月27日,如今已走过10年历程。在这条横渡东南亚市场的航路上,无数跨境商家见证着Lazada的发展壮大,从一叶小舟扩张至巍然矗立的电商巨轮。本文从跨境物流、直播营销、核心技术等多个角度,探讨Lazada如何成为东南亚人生活的一部分,以及中国商品如何通过这个重要窗口走向世界。
空旷!这是Evelyn来到马来西亚"看仓"时的第一反应。海外仓被视作提升物流时效、增进消费者体验的破局点。然而,每日单量不超100单,跨境商品通过马来仓发货,送达时间和国内直发相当,成本甚至更高。偌大的海外仓,困在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怪圈里。
Evelyn觉得有些可惜,但更多是发现新大陆的振奋:马来仓有着很好的先天条件,只需要找一个好的业务场景去落地。Lazada迅速采取行动:提升物流效率,优化选品思路,减免入仓跨境商家的仓储费用。对外,Lazada高举高打"72小时达"的概念,确保从订单产生到货品送达消费者手里,不超过72小时。
时间,一切都为了时间。从付丹的视角来看,Lazada海外仓的落地,让她创立的Hilda品牌在东南亚市场的商品交易总额增长600%。"税收、物流、运输,都是Lazada官方帮我们解决的。我只需要做一件事情,就是备货。"
对于缺乏淘系电商经验的大量中小跨境商家、东南亚本地商家而言,Lazada繁多的功能,有时是一种门槛。为了摘掉"Lazada 985大学"的帽子,平台运营团队致力于优化工具、简化玩法,完善Lazada知识库的学习体系。
2019年,Lazada内置的直播工具LazLive正式上线。Selina和她的团队敏锐地意识到,"直播带货"这一在国内蔚然成风的玩法,或许能够在吸引东南亚用户的同时,为广大商家提供一个最容易上手的营销方式。
考虑到东南亚用户偏好热闹、爱好玩乐,Selina决定将"娱乐化营销"策略列为直播试水的重点,侧重增强消费者粘性。初期商家自播较少,团队几乎跑断了腿,寻觅小语种人才。最终,他们在南宁落地4000平米直播基地,数万名小语种人才经过培训,成为训练有素的带货主播。
通过LazTalent活动孵化东南亚本土主播,商家自播也逐步涌现。Tigernu、服饰商家等跨境卖家,纷纷在不同国家站点轮番直播,销量均有明显提升。直播正在东南亚电商生态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技术是Lazada这艘巨轮的锅炉和引擎,轻易不展露在外,但一旦需要更新或维修,就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风险。把时间线拉长来看,Lazada的技术团队一直在做"融合"工作:让那些水土不服的人实现沟通无碍,那些分门别类的系统最终水乳交融。
2021年,Lazada率先解决了语言障碍问题。依托阿里巴巴达摩院的自然语言处理(NLP)能力,Lazada推出了即时翻译功能,主打印尼、泰国、越南3个使用率较高的小语种。不仅顾客和商家的沟通可以即时翻译,通过小语种检索也能关联到店铺。
此外,Lazada还率先解决了单个卖家"一发多国"的需求。研发团队推出了GSP(Global SettingPlatform),商家只需在一个平台实时查看在多个国家的生意动态,即可实现"一发六国"的高效操作。
时移世易,国货开始闯入全世界消费者的视野。Lazada已成为东南亚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东南亚消费者接触中国商品、了解中国商品的一个重要窗口。截至2022年,Lazada跨境业务已连续6年实现持续增长,平台月活跃用户突破1.59亿,这艘航行10年的巨轮载满着商品和故事,也牵系着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