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讨了作为制造业大省的山东,其跨境电商发展现状。一方面,曹县木制品、胶州假发等传统产业集群正在尝试转型跨境电商,但多集中在B2B领域,to C业务则发展缓慢;另一方面,少数企业如朗诗家居、陆港等已经成长为年营收过亿的亚马逊卖家,但更多中小企业仍然挣扎在传统外贸与跨境电商之间。文章分析了山东工贸企业在人才、服务、交流等方面的痛点,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文|王浩然
编辑|何洋
5月,烟台,一年一度的山东省跨境电商博览会上,亚马逊全球开店招商经理正在讲解山东地区的产业优势。简单的露天场地座无虚席,起身接个电话的功夫,座位就被人占走了。
亚马逊、阿里国际站、eBay、Wish、Temu、速卖通、Coupang......各大平台接连几个小时的招商路演,不乏站着听完全程的观众。一旁的参展服务商乐坏了,挤着缝到处塞名片。
打车前往博览会的途中,司机听说乘客是外地来的跨境电商业内人,也不断问:"我家里有家纺工厂,最近情况不太好,做这个(跨境电商)有戏吗?"
作为全国GDP第三大省,山东因国有企业占比大、重工业企业数量多,经济模式被诟病为"大象经济"——发展笨重,转型艰难。有数据显示,山东传统产业占工业总量的70%,重化工业占传统产业的70%。
2015年起,山东省开始大力扶持跨境电商,将其作为一种新业态、新模式向传统外贸企业推广。一场跨境电商会展,也是山东传统外贸工厂努力寻求出路的缩影。
曹县木制品、胶州假发、临沭柳编、枣庄童车、德州实木家具、聊城轴承、济宁工程机械、济南啤酒设备及重型车辆、平度睫毛、滨州绳网......这些山东特色产业带,拥有着完整的产业链条、加工技术,也走过了漫长的传统贸易时期,扛起当地的外贸大盘。而当面临全球经济进入下行周期,部分产业链向东南亚迁移,这些中小企业也迎来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
如果要助跨境电商的风口翻盘,这些产业集群背后的问题又逐渐暴露出来: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小富即安"的心态使大多数工厂老板缺乏开拓新业务的积极性;做惯了传统外贸生意的大老板,看不上也学不会"一件代发"......
几年来,有企业乘风而起,成为了年营收几个亿的亚马逊卖家,其中尤以青岛地区的居多;也有工厂仍然扎扎实实做着传统外贸,对跨境电商表示"没有精力";而更多中小企业则还在要不要转型跨境电商,以及该从何着手的思想斗争中挣扎前行。
山东跨境电商产值超过千亿,曹县木制品、临沭柳编、胶州假发为山东发展较好的几个跨境电商产业带。但更多的山东工贸企业仍停留在传统大贸的生态中,在转型跨境电商中不得其法。
与此同时,山东企业在人才培养、服务支持、行业交流等方面也面临诸多挑战,缺乏突破性进展。比如,从外地高薪挖来的运营人才难以适应山东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物流、支付、代运营等服务商以深圳、宁波等地为主;行业交流也相对较少,卖家互不愿意分享经验。
不过,随着山东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新一代企业接班人的积极尝试,山东跨境电商的未来值得期待。未来,可能新能源、智能家电等新兴产业将成为山东跨境电商的新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