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维权小贴士:教你如何应对各类"消费陷阱"
随着"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到来,各类消费骗局再次成为广大消费者关注的热点话题。由于很多消费者对一些新型消费陷阱缺乏足够的防范意识,本文特为您梳理了部分典型案例,为您支招如何应对各类"消费陷阱"。
防范"退保理财"骗局
面对"您好,我是某理财公司的客户专员,现有一款理财产品,收益比您投保的保险产品高出好几倍,建议您退保后购买,还可获得一笔补偿金"的诱惑,消费者一定要擦亮眼睛。保监会提醒,这类骗局通常分"三步走":不法分子首先冒充监管部门或金融公司工作人员,宣称消费者持有的保险产品"收益低",并以"保单收益升级补偿"等为由推荐高收益"理财产品";然后诱导消费者退保或将保单质押贷款,再购买所谓的"理财产品"。分析人士指出,这利用了消费者"贪小便宜易上当"的心理特点,退保往往会造成损失,消费者要谨慎行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微商"购物要留证据
工商部门建议,在通过"微商"购物时,要先判断其商家性质,注意以下几点:1.私下交易要当心,一旦发生纠纷取证困难;2.付款要谨慎,切忌未收到货就直接付款;3.核实身份,防范诈骗;4.买卖记录不可轻信,尽量留存相关证据。若发现"微商"存在违规行为,可向相关管理部门反映或报警。
"助农众筹"也有套路
看到"水果卖不出去低价处理,果农只为收回成本!恳求帮我们转发出去"等信息时,消费者要谨慎。最近有人利用助农众筹骗取消费者钱财,未收到货物。遇此情况,消费者可向公安机关报案或提起民事诉讼维权。
"坑老"医疗骗局频发
近期有一伙不法分子冒充医疗专家实施网络电信诈骗,将保健品以高价卖给老人,骗得320余万元。专家提醒子女要将此类新型骗术告知长辈,提高他们的防骗意识。
"彩票特码"成噱头
福建警方近期抓获一利用彩票"特码"骗取"入会费""保证金"等的犯罪团伙。专家提示,所谓预测彩票中奖号码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消费者要理性看待,切勿轻信。
预付卡消费风险大
预付卡购物时,消费者要尽量选择小额度、期限较短的商品或服务,同时与商家明确约定终止合同的各项事宜,以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