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是指英国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基于劳动价值学说提出的关于国际贸易发生及其影响的理论体系,包括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这些理论从生产技术差异的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起源和影响。本文将对这两大理论及其分析进行概述。
18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在西欧各国得到了空前发展,伴随而来的是产业革命。为了扩大海外市场,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摆脱重商主义的束缚,反对政府对国际贸易的干预。在此背景下,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开始兴起。1776年,斯密出版了《国富论》,提出了自己的绝对优势理论。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建立在以下假设之上:(1)"2x2x1"模型,即两国两种产品,单一生产要素(劳动)。(2)收入预算约束,消费受制于收入。(3)无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贸易平衡。(4)自由竞争市场。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商品生产效率的不同,即单位产品的绝对劳动时间消耗存在差异,这源于自然优势和获得性优势的差异。
19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工业资产阶级与地主贵族展开了激烈的争斗。为了发展资本、提高利润,工业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废除《谷物法》。1817年,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理论武器。
李嘉图在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决定两国进行专业化分工和自由贸易的基础不是绝对成本的差别,而是比较成本的差别。只要两国的成本比率存在差异,即使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双方照样可以通过比较优势进行互利贸易。
1. 绝对优势理论虽然说明了国际贸易并非"零和游戏",但其主要缺陷是忽略了需求因素,无法解释国际贸易收益分配问题。
2. 比较优势理论虽然更为一般化,但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忽略了除劳动外的其他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确定存在困难;未能探寻劳动生产率差异的根源。
总的来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为扩大国家间经济交流合作,促进社会财富创造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同时也体现了资产阶级立场和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