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报道曝光了亚马逊在法国大量销毁滞销商品的行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批评。究竟亚马逊为何宁可销毁商品,也不愿意以慈善的方式转赠给有需要的人呢?本文将为您解析亚马逊此举背后的商业考量。
亚马逊之所以会大规模销毁商品,主要是受到了供应链管理压力。亚马逊一直以来就推行"零库存"的经营策略,但产品销量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部分商品长期滞销。
对于这些滞销商品,亚马逊会限制其上架发货计划,同时还要收取高昂的仓储费用。商家为了避免巨大的成本损失,选择将滞销商品直接销毁。亚马逊作为电商平台,只是被动执行了这一决定。
有人建议亚马逊可以将滞销商品捐赠给慈善机构,而不是销毁。但这种做法并非易事:
1. 物流成本高昂,捐赠过程中耗费的人力成本也不容忽视。
2. 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筛选、分类和发放,期间还会持续产生仓储费用。
3. 法国还要对捐赠的商品征收增值税,进一步增加成本。
可见,慈善转赠的确存在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难以替代直接销毁的成本效益。
亚马逊的这一做法,并非个案。许多知名奢侈品牌,也曾大规模销毁滞销商品,以维护品牌形象和定位。
比如说,Burberry曾销毁价值2800万英镑的商品,卡地亚和万宝龙等手表品牌在近两年里也销毁了总价值近5亿英镑的库存。这种做法的本质是为了避免过多商品导致"稀缺感"降低。
总的来说,亚马逊销毁滞销商品的行为,虽然看似不太环保,但实际上符合商业逻辑。我们更应该关注企业如何在保证自身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能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