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做品牌到底有多难?事实上,这是中国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中一个"甜蜜"的烦恼。从外资巨头与国货新秀在近三十年里的拉锯战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消费市场的变化脉络。
30年前,正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渴望引进外资的时期,大批跨国公司大张旗鼓地进入中国,并立刻以领先行业的品牌管理系统、消费者研究经验及营销模式在消费品领域拿下垄断优势。这批外资快消品牌当初的打法大家如今已经很熟悉,一是广告"轰炸",二是品牌矩阵,三是渠道优势,但正是曾经让其立于不败之地的三板斧,最终成为了如今增长路上的绊脚石。
放眼望去,国内人均消费力肉眼可见地大大提高。近年来,中国已经形成非常成熟,甚至颇为饱和的消费市场,品牌不得不花费更多时间与成本来获取消费者的注意,没有及时在电视广告的舒适区内转向掉头的海外巨头在赛道上冲劲大减。消费者早已不只是被动地从单一传统渠道获取信息,线上线下各种渠道都无孔不入地充斥着实时化的商品信息。曾经,我们因为对电视广告印象深刻而走进超市,而现在,直播间、朋友圈、小红书里的推荐或许才更让人有立刻下单买买买的激情。场景营销已经变得范围更广、难度更大,没有及时对公域私域两手抓的海外巨头迅速被细分赛道上的国货新玩家追上。
消费品从来都是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之一,海外巨头以往的矩阵打法曾经让消费者走到哪都"逃"不出品牌围城,但由此也一度让消费产生了审美疲劳,品牌再难轻松地找到自身独特价值突出重围。一方面,市场消费品"内卷"严重,各个细分赛道同质化竞争十分激烈,品牌调性较为保守的海外快消品难以快速融入广阔的下沉市场,因此在这场"田忌赛马"中占了下风;另一方面,前几年涌现出了一大批重营销、轻产品的互联网品牌为消费者带来了不良观感,使得消费者对品牌方信任度普遍下降,让品牌营销更难以扭转消费者既有印象。
消费者口味越来越刁钻了,这也是市场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在选择日益增多之后,消费者比以往拥有了更多主动权,品牌方与消费者的权力地位发生了巨大反转。在体验经济、粉丝经济等新消费形态不断涌现的当下,产品越来越接近消费者的"私人定制",品牌方需要对用户需求进行更及时且深刻的洞察,才有可能紧紧把握住市场风向,坚守渠道的海外品牌自然被一众DTC品牌弯道超车。同时,在人人都能发声的今天,消费者面对海量信息早已不堪重负,注意力越来越涣散,对广告的免疫力也越来越强,品牌想要在消费者心中扎根日益艰难。